![[音乐笑话开心一刻] 粉丝数:1425 微博数:9379 新浪微博达人勋](source/plugin/sina_login/img/light.png)
累计签到:58 天 连续签到:2 天
|
发表于 2012-7-7 18: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3不同声场的拾音方法 新闻采访形式决定话筒拾取声音办法。野外现场报道时,如农村田间地头、旷野旅游景点的开阔地带等,可大胆使用全方向话筒和普通心型指向话筒,不仅能拾取人声语言,同时还可拾取到周围鸟语花香的环境音响,使现场报道的新闻事件更具有临场感。同样是室外声场,但如果噪声很高的话,话筒用法就不同了,这时应尽量使用强指向话筒,使记者的现场解说声或被访者的声音从现场嘈杂的环境声中突出出来,使用“枪式”话筒如C74,C76利用枪体的长短和声槽对声音产生相位干涉现象,使记者能在复杂的现场中获取到更清晰的语言声音。 如果采访是在环境噪声分贝已远远超出主声源(采访报道者)的新闻现场,如三峡围堰拆除爆破现场或台风袭击、抗洪抢险的现场,提倡选用灵敏度相对较低且抗瞬态冲击能力较强的动圈传声器,并带防风罩,专业防风罩不仅能够为话筒挡风避雨还能对大分贝的声强起到阻尼消耗能量的作用。在这种声场环境中录音,话筒与主声源(人声)还可靠的更近些,以提高在恶劣采访环境中记者解说词的“可懂度”。但要注意使用话筒上的高通滤波器消除近讲效应。 在封闭式声场,也可称为不自由声场的新闻采访如公交车、办公室、工厂车间、演艺剧场,还有半自由声场如高楼林立的繁华街边和半封闭的体育场等提倡记者使用锐心型(强指向)话筒,可减少环境噪声。在未经过装修且声音比较活跃的房间内,应尽量避开硬反射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开门开窗解决反射声的扩散问题,对小型全封闭房间效果会更明显。 在体育新闻现场报道中,即不能让解说词被火爆的体育赛事呐喊声淹没,又要把他的大环境效果声反映出来,可利用“心型”话筒拾音夹角的宽泛度,以获得兼顾语言与环境声的效果。 4自然不利因素时的话筒运用 准确判断自然因素给新闻现场声音拾取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采访中遇到了三四级风速时采用普通的海绵防风罩即可;电视画面中,轻风会吹动记者的头发,有时偶遇一阵小风吹话筒,有恰当的清风佛面的音响效果,还会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当遇到五六级以上大风时,必须采用皮毛式防风罩或腔体式防风罩对声音进行阻尼衰减,否则呼呼风声会吹得话筒无法正常拾取人声。也可利用自己的身体或周围有利的地形或建筑物挡风,起到补救效果。使用防风罩的目的是为了截断话筒半径陡沿和低沿上风的湍流,防止冲击话筒的振膜区,避免录入噗噗声。因此防风罩是外出采访必备的附件。 海潮或瀑布这些具特定音响环境的报道,要注意环境音响的拾取,这样可渲染临场气氛。电视报道因为有画面,有时音响略小一些观众还不以为然;若是电台广播报道,环境音响太弱时现场感就差,使人听不出是哪儿,降低了听众感染力。 5电视采访对话筒的特殊要求 在时政新闻和外事新闻的采访时,对使用话筒的要求会更严格一些,除要按常规检查话筒的电池、连接线等应在良好状态外,还要注意话筒对画面的影响,如在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现场,不能把话筒吊杆置于被采访者头上。如果传声器在画面里晃来晃去,会或多或少地分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注意力,破坏整体效果。还有,不能将采访手持话筒过近地伸到被采访人的嘴边,这样看起来既不礼貌也不雅观。正确的方法是,将吊杆话筒置于画面外或低角度置于被采访者的下方;手持式话筒应以记者或主持人的前胸为原点,手臂自然把持约呈450角对准自己,在采访对象的嘴下方约30cm处拾取声音。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拾取声源的距离准确,记者或主持人的形象也会显得落落大方。 在行进、移动的现场报道时,使用话筒吊杆拾取声音最为适合,他可最快捷地探置于有效的声源位置,并准确地跟随声源。在大型新闻多点报道的声源现场更能显示出他的方便与实用,如果允许话筒进入画面拾取声音效果会更好,还可设多点话筒经调音台混音后获取声音,这种采访形式一般需要专业录音师进行协同操作。
|
|